悠悠小说网kanshuyy.com

万斯同问:“那么三太孙以为,我华夏将来改如何防止天倾之难再来呢?”

“第一要务就是办学校!”

朱和墭给出了一个让万斯同有点惊喜的答案。因为《明夷待访录》里面私货全都在“学校”篇里面。“原君”、“原臣”是大道理,“原法”、“置相”随便说说,而“学校”篇可就厉害了!

黄宗羲要把“学校”当成咨议会来办!

不过朱和墭接下去的话,却让万斯同大吃了一惊。

“孤要大办学校,一定要让人人都有书可读,个个都能写会算!”朱和墭道,“我们儒家讲有教无类,讲教化万民,已经讲了多少年了?可为什么从古至今,都没有办法真正实行呢?孤家曾在潮州民间游历(顺便抢点东西、绑个肉票)多年,知道民间百姓目不识丁的有许多,而能写会读的,十个人里面也不见得有一个。

他们不识文字,难一点的算术也不会,也不知道朝廷的法度,国家的政令。受了乡绅小吏的欺负也不知道该去哪里申诉、告发,当然也不懂天下兴亡、匹夫有责的大道理,甚至不知道家国天下之间是如何依存的。

他们更没有在学校之中接受过武艺和军学训练,从军之后更是连军官的口令都听不懂,调教起来特别的吃力。

正因为天下间都是这样的百姓,蒙古鞑子和清妖才能灭亡咱们中华!”

万斯同道:“可孔夫子说过: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”

“孔圣人说这话的时候纸还没有呢,”朱和墭道,“自然也没有印刷术,没有便宜的课本。所以‘知之’的成本极高,而且注定只能让少数人先知之了。

既然如此,那民的知之,就只能让位于贵族士大夫的知之……只能让一部分人先知之,大部分人后知之,所以当时的民就只能先使由之了。”

还能这么解释?万斯同仔细想想,又觉得朱和墭的话也有道理。

朱和墭又反问万斯同道:“石园先生可曾出仕?”

万斯同摇摇头:“未曾出仕。”

“石园先生以明之遗民自居,也不可能在旗。”朱和墭笑道,“未出仕且不在旗,先生这二十年来不都是一介草民吗?既然是草民,那先生知道那么多干什么?”

万斯同愣了又愣——他一直以为自己是士大夫,没想到自己居然是个草民!

朱和墭又道:“我家老祖草民一个,李自成亦是陕西草民,努尔哈赤虽然有个龙虎将军的官职,但他目不识丁,文盲一个!既然不读书的草民可以造反当皇上,目不识丁的鞑子也可以造反当皇上……那么不可使知之又有何意义?”

“说得有道理!”那个奉天玉和尚大笑起来,“你们这些读书人自己有了一点学问,就想做官贪钱,又怕别人有学问后揭发你们的恶行,或者和你们抢夺做官的机会,就说什么‘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’。这孔夫子还说过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命……为什么有那么多读书人要去给夷狄之暴君当官?”

万斯同也不知道该说啥好了。

而吴三桂开口替万斯同解围了,“三太孙,你说话容易,真要办事就难了。天下的民那么多,人人要读书的话,得花多少钱买课本、请先生呢?”

“其实也花不了多少。”颜元这个时候插话道,“大总统,在下于保定乡间就办过私塾。知道这读书习字之事,富有富读,穷有苦读……如果不以科举为目的,只是启蒙识字,学点算术,找些村秀才教三年就足够了,花不了几吊钱的。而且也不必男女老少都去读书,只要从娃娃开始抓,三四十年后,天下大部分人就都读过书了。”

“易直说的对!”朱和墭道,“不过光有蒙学还不够,办学育人不仅是为了教人读书习字,还是为了选拔人才为家国天下所用。所以蒙学之上,还要设立小学,小学之上再设立中学,中学之上再开大学……可以让百姓家的孩子考试升学,每一级淘汰三分之二。

这样三分之一的人可以读到小学,九分之一的人可以读到中学,二十七分之一的人可以读到大学。这二十七人之一,多半就是可堪造就之才了。”

“可是这小学、中学、大学一定会花不少钱吧?”吴三桂摇摇头,又道,“现在天下凋敝,百业不兴,哪里有那么多钱?”

朱和墭笑道:“天下凋敝是不假,但是人口更少……所以人均并不低。这样人少而百业不兴之世,才是我等为将来之治世立根基的时候。根基立好了,将来之天下才大有可为啊!普及教育,正式立华夏千年之根基的第一策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