悠悠小说网kanshuyy.com

满朝文武有人羡慕的看向了韩阳,有人无动于衷。

新任御史中丞欧阳修出班,奏道:“官家,不知道将大宋钱庄并入户部是怎样一个章程,是单列一部,还是归入户部辖下的四部当中?”

欧阳修此话一出,韩阳像是得到了提醒,赶忙出班,“对对对,不知官家将大宋钱庄并入户部以后,如何安置?”

赵祯没有回答欧阳修和韩阳的问题,而是看向了寇季,淡然笑着道:“四哥说说吧……”

寇季点点头,出班道:“大宋钱庄乃是国之重器,几乎存储着大宋近五成的钱财,沟通大宋南北,负责钱币流通和发行。

已经逐渐的成为了大宋一大命脉。

所以大宋钱庄并入到户部,并入到户部辖下的四部,四部容不下,单例一部,又多了些许纷争。

所以,我和官家仔细商定以后,决定将户部辖下的四部改为三司。

分别是钱司、税司、仓司。

大宋钱庄将会入住户部三司中的钱司。”

寇季此话一出,满朝文武一脸愕然。他们不明白寇季话里的深意。

更不明白寇季和赵祯为何会将户部辖下的四部,改为三司。

户部原有的四部户部、仓部、度支部、金部,似乎只有仓部得以保留,其他三部的职能似乎要被拆分,如何分权,如何重新搭建户部的权力构成,满朝文武都不清楚。

寇季知道他说出此事以后,百官们心里会有疑惑,所以他淡然道:“具体的政事堂随后会下发公文给诸位。”

满朝文武听到此话,也不敢妄言,纷纷躬身施礼,“喏……”

寇季对着赵祯拱了拱手,退回了班列。

赵祯缓缓开口道:“韩阳韩爱卿,劳苦功高,功勋卓著,朕准备调任韩爱卿担任刑部尚书一职,诸位爱卿以为如何?”

满朝文武一脸愕然,韩阳脸上的神情僵住了。

不等韩阳开口为自己叫屈,就听寇季大声的喊了一声,“官家圣明……”

有寇季带头,寇季的门生故旧和一帮子武臣,快速的附和了起来。

一时间,朝堂上有近七成的官员赞颂赵祯圣明。

韩阳的脸色比吃了苍蝇还难看。

朝堂上有七成的官员都赞成了,他根本没办法为自己辩解两句。

“那就调任韩爱卿为刑部尚书……户部侍郎范仲淹,充任户部尚书一职……”

赵祯在满朝文武恭贺声中,快速的将自己的决定说了出来。

满朝文武齐齐应允。

下朝以后。

韩阳阴沉着脸率先离开了垂拱殿。

范仲淹和欧阳修在一众朝臣们的恭贺声中,到了寇季身边。

寇季目光在范仲淹和欧阳修身上盘桓了一二,最终落在了范仲淹身上,“你身上的担子前所未有的大,你要努力肩负起你的责任。

回头政事堂的公文下发到你手里以后,你要快速的根据政事堂的公文,对户部做出调整。

尽快将新的户部搭建起来,同时让地方上的所有户曹,以及跟户部有关联的衙门,都熟悉户部的新章程。”

范仲淹恭恭敬敬的对寇季一礼,“下官一定不会辜负官家和先生厚望……”

寇季满意的点点头,又叮嘱了几句欧阳修,然后离开了垂拱殿。

次日。

政事堂的公文就下发到了户部,范仲淹拿到了政事堂对户部改制的公文以后,惊出了一身冷汗。

范仲淹拿着公文匆匆就赶到了竹院去请教。

到了竹院以后,就看到了寇季正在和狄咏、赵泽、苏轼三人搭建一个木制的建筑。

范仲淹没心思去管理那些木制的建筑,而是拿着公文凑到了寇季身边,有些难以置信地问道:“先生,户部的权力是不是太大了?户部辖下三司中的钱司,不仅掌控着大宋钱庄、大宋国库,还掌控着一切大宋的度支,其中包括了官员的俸禄、各地学社的花费、修桥补路的钱粮、军饷的发放等等。

税司掌控着天下的商税、丁口税、以及天下百行百业的监察。

仓部掌控着天下所有常平仓,官营作坊,以及天下所有的矿产。

户部如今不仅拥有原有的户部的职能,还从工部和御史台抢了一部分职能。

如此职能已经超过了一个部级衙门。

先生和官家如此改制,不怕工部和御史台的人闹起来吗?”

寇季随手将一个木块放在了苏轼三个小家伙玩的积木上面,回过头笑着询问范仲淹,“你觉得朝中的权力该如何分配,才会稳定?”

范仲淹一愣,微微皱起了眉头,道:“现如今的权力分配,难道不够稳定吗?”

寇季笑着摇了摇头,道:“当然不稳定,朝中最高的两个衙门,分别是政事堂和枢密院。枢密院暂且不论。政事堂下,有六部,六部中每一部又有四小部。

地方衙门也基本上是如此搭建的。

官家下达一个政令,就会形成两两相争,又或者两两都同意的场面。

两两相争,争斗到最后,很有可能没有一个结果,反而耽误了正事。

两两都同意,一旦出了问题,双方就会推卸起责任。

如此一来,无论是好的政令,还是坏的政令,从头到尾都得不到贯彻落实。

因为政令很有可能传达不到地方,就被互相推诿掉。

问责的时候也是互相推诿。

最终的结果就是不了了之,或者各打五十大板。”

范仲淹沉声道:“还有官家从中调停……”

寇季笑着道:“官家从中调停,仅限于朝堂,出了朝堂以后,官家真的调停的到?你也是出任过许多次地方官的,你应该明白,官家的权力会止步到什么位置。”

范仲淹皱着眉头,陷入到了沉默。

在没有大宋书报之前,赵祯的权力几乎就止步于开封府内。

赵祯颁布一条政令,想要如实的落实到地方,没个三五年根本不行。

有了大宋书报以后,大宋书报向百姓们宣扬了朝廷的一部分政令,大宋邸报和公文又明确的向地方官员们传达了朝廷的全部政令。

在百姓们的监督下,地方官府不得不促使着自己,尽快的落实赵祯的政令。

虽然地方上阳奉阴违的不少,但是至少大宋书报出现以后,对地方上官员推行赵祯的政令有一个促进作用。

但即便如此,互相扯皮、互相推诿的事情也屡屡发生。

地方上的巡查、监察,为此没少给朝廷上书。

但人家双方都有理,朝廷也就只能各打五十大板。

板子是打下去了,可是关键的政令,到了地方上,还是会出现推诿的情况。

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。

朝廷养士数十年,没有养出多少与国有用的士,反倒是养了一批好吃懒做的士。

地方上官员对吟诗作赋、琴棋书画、美色美食的兴趣,远比治理地方要大。

所以朝廷的政令一直都很难贯彻落实。

赵祯的政令能送到各个地方官员的案头,但是实施起来,几乎都十分缓慢,要么干脆不会实施。

真正能严格遵守赵祯各项政令的,只有开封府。

寇季见范仲淹皱着眉头迟迟没有松开,就笑着道:“官家,乃至朝廷下发的政令,到了地方上以后,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,甚至问责的时候都找不到人。那就说明朝廷的权力分配方式并不稳定。

所以必须推行一套相对稳定的权力分配方式,重新搭建朝廷的权力分配方式。

做到稳定、有效、简洁。”

范仲淹盯着寇季道:“先生和官家已经有了新的权力分配方式?”

寇季笑问道:“你觉得什么样子的权力分配方式会稳定?”

范仲淹迟疑了一下,缓缓摇头。

他心里其实有些想法,但是他觉得他心里的想法恐怕跟寇季心中的答案大相径庭,所以他并没有说出来。

寇季拍了拍在身边玩耍的苏轼,让他站在了自己搭建好的积木上。

范仲淹这才注意到了苏轼搭建的积木。

一个三角体。

上面少了一个角,苏轼就站在少了一角的地方,笑嘻嘻的看着身旁正在搭建积木的狄咏和赵泽。

范仲淹盯着那个三角体陷入到了沉思。

寇季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,“回去以后你也可以找找东西试试……”

范仲淹是个聪明人,他看着那个三角体,就明白了寇季的心思。

范仲淹盯着寇季,沉声问道:“先生的意思是,角形最稳妥?”

寇季笑着道:“准确的说是三角。缺一角就站不稳。若是朝中衙门和地方上的衙门都是三角的话,那么互相推诿的局面就会大大减少。

而朝中繁杂的权力分割方式简单化以后,责任便会落在每一个人身上。

谁出了问题,一目了然。”

范仲淹惊愕的盯着寇季,“先生给户部如此大的权柄,是想……”

范仲淹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。

寇季点着头道:“所以我说你责任很重,要小心应对的。”

范仲淹快速的思量了一番后,郑重的道:“可如此一来,会出现势弱的一方。”

寇季愣了一下,道:“你说的是枢密院?”

范仲淹郑重的点头,道:“文臣善谋、善斗,当朝堂上的文臣数量多过武臣的时候,武臣会被压的喘不过气。

昔日百兵羸弱的场面,恐怕会再次出现。”

寇季笑眯眯的道:“枢密院以后的权力构架可不单单只有武臣。更重要的是,文臣们要是不怕他们撂挑子耍横的话,可以随便欺压。”

范仲淹一惊。

寇季笑着道:“他们可能在朝堂上会羸弱一些,但是他们撂挑子以后,你们谁也拦不住。”

范仲淹沉声道:“所以不能压榨,更不能欺辱,只能秉公处置。”

寇季笑着点点头。

范仲淹抱拳道:“学生明白了……”

寇季摆了摆手,让范仲淹离去。

范仲淹离去以后,寇季就丢下了狄咏、赵泽、苏轼三个人自己玩,他独自一人回到了书房。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