悠悠小说网kanshuyy.com

第142章

宁安州, 其实在滇州府一直很有话题。

谁让这个地方与众不同。

不管是并入滇州府的时间,还是五十年不交田税,以及贫穷的名声。

都让这个地方, 成了许多人口中贫穷, 落后的代表。

原本就出名, 如今更是声名大噪, 特别是纪状元过去之后,整个宁安州改头换面。

这种情况下,自然让很多人觉得不适应,进而产生嫉妒的心理。

可普通人为何这般?

总要有个原因吧。

纪元不让手下跟对方产生争执,只道:“宁安州以前情况不一样,但他们去年就开始征兵役, 服劳役,今年的田税也会照收不误。”

对方撇撇嘴:“那又怎么样,他们靠着橡胶就能发财啊。”

原来是这样。

柴烽他们也松口气。

并非宁安州真的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大事。

只因为宁安州挣钱了。

眼红嫉妒这种事,也没什么太好的处理办法。

反正又影响不到大家, 不理就行了。

“还有伐木会。”

“他们仗着有伐木会, 木材价格都比其他地方要好。”

“怎么样样事情, 都是他们占便宜?”

纪元抬头,脸上表情虽然没变,此事却记下了。

单是羡慕橡胶的买卖,这事并不难解决。

整个天齐国对橡胶的需求,在接下来几年里,会迎来大爆发, 因为有更多人会发现橡胶的好用之处。

滇州府, 这个生长了水冬瓜树,以及有着许多杜仲的地方, 大部分百姓都会因此受益。

可伐木会却不同。

镇南,宁安两地的伐木会,在这两年里起到很大作用。

本地的木材价格也一直很稳定。

可他们那里的稳定,似乎影响了其他地方?

既然知道了因头,后面就再查即可。

纪元等人先去了驿馆休息,同时递上拜帖,自然是拜见武新府知府的。

上次他来任职,并未见到知府本人。

想来,这次会有所不同?

同时,他也给武新府官学学政送了帖子,同样请求拜见。

这样的态度,已经表明他的来意。

他就是为官学的事情过来。

今日正月十二,冬假已经结束,但只要没过十五,基本都是年。

武新府衙门懒懒散散,只是看到宁安州知州的拜帖时,还是略略惊讶。

等知道他的来意,武新府不知想到什么,跟身边人道:“都说他跟滇州府府城关系好,一贯不理会咱们这,如今倒是求到跟前了。”

“先等等吧,最近衙门事多,忙完再说。”

这个意思,就是要晾一晾了。

府学的学政是同样的意思,先等等再说。

纪元很少受到这种冷遇,不过他本人倒也不在意,反而在武新府逛一逛。

武新府的董家自然是第一时间邀请。

董家跟纪元的关系,起源于董康,也就是纪元当初的同年。

董家做的是宝石,染料等生意。

也是武新府里,头一批在马车上用上橡胶的商贾之家。

纪元还拜托他家,帮忙照顾程家人。

他家跟纪元关系好,已经是不用多说的。

董家老爷亲自过来邀请,纪元自然会给这个面子。

董家老爷,就是董康的父亲,他家几代出了一个这样会读书的。

又因为董康的关系,跟纪元交好,自然要珍惜这层关系。

而拉近关系最好的方法。

便是提供对方需要的东西。

武新府武新城酒楼里,董家老爷说起宁安州的“风评”。

“滇州府极大,您也是知道的,滇州东部基本是滇州府滇州城来管。”

“咱们滇西方向,则由武新城来管。”

“之前镇南关那边有事,上面的人却绕了路,去滇州府请了滇州府的知府帮忙。”

“再接着,您也向那边知府要了工司的人,这边自然有些不满。”

说白了。

原本整个滇州府里,名义上都是滇州城来管。

实际上,因为武新府近些年发展得好,已经有隐隐超过滇州东部的意思。

所以武新府就有跟滇州府竞争的意思。

哪个第二名不想超过第一?

可宁安州发生的事,却让武新府的人很不高兴。

遇到事不找武新城,竟然舍近求远,去找滇州府?

那是你名义上的上司,我们才是真正的。

但这种话也不好说出来,只能阴阳怪气了。

这是头一件事。

官府层面的不喜。

第二件事。

那就是伐木会。

伐木会不受人喜欢的原因,之前已经说过了。

无非是伐木会保护了宁安,镇南的伐木工们。

可黑心商人们谋利的心又不会变。

他们欺负不了宁安镇南两地的伐木工,便把这份欺负,带到其他地方。

人就怕对比,这样一来,不少砍木头的农户,都觉得是宁安镇南两地伐木工给他们带来的苦难。

这点也不能怪他们。

毕竟有那些木头商人的引导,再加上,人多多少少都会有奇怪的心理。

不敢埋怨收木头的黑心商人,就只好把怨气发在宁安州那边了。

纪元点头,算是知道这件事,他对此事并未过多评价。

怨气这事,谁都会有。

最后,那就是眼馋橡胶带来的利润。

这三点加起来,已经足够让人嫉妒宁安镇南了。

“还有一个原因。”董家老爷故意打趣道,“谁愿意让穷亲戚真的发财呢。”

“肯定心酸啊。”

这虽是打趣,却也说明一点问题。

董家老爷借着吃饭,把此地情况说得明明白白。

最后才讲到本地的科举情况。

说到这,董家老爷自己都叹气。

“滇州府科考,太难了。”

此事纪元也有了解,否则他也不会亲自跑一趟。

他之前去京城赶考路上,就听说过不少各地科考的情况。

滇州府的情况,总是会被各路学子提起。

为什么?

自然因为,滇州府学子求学之难,求学之苦,堪称天齐国之最。

地方远,教育资源一般。

更重要的是,录取名额特别少。

这自然是有原因的。

最开始的时候,本地学生少,愿意去科举的人也少,礼部国子监分配的时候,给的录取名额自然很少。

比如最开始分配录取名额的时候。

建孟府差不多有一千二百多秀才,所以给了六十到七十的乡试录取名额。

而之前的滇州府,差不多不到七百人参加乡试,故而录取的名额就在三十到四十之间。

滇州府科举人数增加,也就是近二十年的事。

本地的乡试考生,已经逐步增加到每年两千多人参加三年一次的秋闱。

录取名额呢?

依旧在三十到四十之间。

对比建孟府,纪元考试那年,差不多一千七百多考生,给了七十个名额。

董康自然也是那几年考试,他参加滇州府乡试的时候,本地二千一百多人参加考试,而录取名额,只有三十七个。

单这样的数据对比,就知道其中差距了。

当然了,也会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,说滇州府考生人数多,或许质量一般。

但事实情况绝非如此,只看董康就明白了。

反正不管怎么说。

滇州府这边属于僧多粥少的情况。

今年是化远四十二年。

距离最近的,便是两年前乡试年秋闱。

当时纪元还在专心种田修路做橡胶买卖,对滇州府科举情况了解得不够多。

董老爷道:“化远四十年的乡试,本地考生已经多达两千五百人,但还是只有三十九个名额。”

“说是打破头都不为过。”

“这种情况下,你们宁安州也要设官学,也要考试,就把读书人也得罪了。”

“可我们宁安州官学刚刚建起来啊,怎么会威胁到他们?”

柴烽听的急了,直接道。

本地建学不容易,若不给学生们争取到读书的机会,那学生们以后怎么办?

董老爷看看纪元,这还用说吗。

虽说宁安州刚刚办学,也不看他们知州是谁。

纪状元。

连中六元。

他随便给点指点,宁安州的教学水平都不会低。

纪元无奈道:“州学有自己的负责人,本官根本没参与。”

“那个女子也不一般啊。”

“探花郎的女儿,再说,能被你安排去管州学,学问能差吗?”

纪元再次沉默。

这个倒是真的。

程小姐的学问极好的。

反正不管怎么说,滇州府各路人马,都极为相信纪元的能力,更相信纪元的眼光。

他都让那个女子去管州学,还会有错?

说不定比一般的男子都要强,这才有如此结果。

哎,纪元啊纪元。

你要是我们这的人,那该有多好。

但他偏偏不是。

算下来。

纪元所在的宁安州更靠近武新府,却亲近了滇州府,让本地官员不爽。

他大力开展扶持本地州学,让其他地方读书人有危机感。

自家的伐木会,更是保障了伐木工人的利益,其他地方穷苦人看得发酸。

也就是说。

虽然他一直在宁安州做事,却把大家“得罪”了个遍?

“也不是得罪,就是羡慕吧。”董老爷虽是拍马屁,但却说明大家的心意。

“你信不信,你现在说,你要调到武新府,他们绝对举双手欢迎。”

“一扫如今的风评。”

柴烽已经面露惊恐了。

这怎么可以啊!

不行的!

纪元好笑又无奈,干脆道:“好吧,既然知道了原因,那就可以解决。”

如何解决?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