悠悠小说网kanshuyy.com

与刘彻一般想明白了来龙去脉的帝王大有人在,唐贞观年间,李世民提笔写下:“君依于国,国依于民”;宋赵匡胤告诫臣下:“国非民将何以为君?”明洪武年间,朱元璋想起自己把《孟子》删改的事儿,两眼望天,挠了挠头。

他虽删了不少《孟子》的内容,但是他曾命人将《大学衍义》“大书揭之殿两庑壁”,其中有专门阐释孟子“民贵君轻”的段落,这些重要的道理,他也是知道的,后人总不会再怪他了吧?

明永乐年间,永乐帝倒是笑呵呵,他早已下旨恢复《孟子》原貌,颁行了《四书大全》,后人的士兵如此勇武坚韧,且无比忠诚,很有不少值得他借鉴之处,他已经把兵部尚书叫来商议军户革新之事。

爹定下的许多规矩,造成了不少民怨,朱棣之前在靖难之役时便已察觉——他为何靖难之处便能得民心,又为何登基后迁了不少在苦寒之地戍边的军户回到家乡,便是他许诺麾下将士们将来能逃离这苦寒之地,不用世世代代都当戍边军户了。

只是为了这样简单的念想,那些苦熬了大半辈子的普通燕军士卒便跟着他冲锋陷阵在所不惜,不过是为了哪怕自身毁于战火,但或许子孙后代有了一线希望。

他善于察觉人心与身边之人的切身苦痛,也早已想过要完善大明固化的户籍制度,只是一句祖宗之法不可变将他拖延至今,如今仙迹这句话,便是他更改祖宗之法最好的机会。

万历年间,张居正本就是坚定的“忠于社稷高于君”的人,去年会试会元袁宗道的策试答卷送到京城来,他亲自看过了,其中写了一段:“帝天之命,主于民心,天为民立君,君为天重民”的话,张居正大为赞赏,对此人也记忆犹新。

如今仙迹更是从后世的角度证明了他的想法不错。

民是最紧要的,也是最大的力量。

后人的“纪录片”,他无数次地听见了“为人民服务”这句话,当初在北京看升旗,他也在那幅画像旁边,看到了这句话。

但实际上,张居正深深地思索之后,却又觉着后世的“民为上”似乎与孟子说得不大一样。无数如他一般的仁人志士曾经竭尽毕生精力,想要保民安民,为民请命,但总归是为了大明江山统治的安稳,这样的思想,也是为了君主自身的安危和存亡,寄希望他们能做个明君。

但后人的“民为上”,是更加纯粹的。

他们依靠人建设国家,却不是为了国君,也是为了“人”过得更好才如此努力。

他维护着不论贫穷富贵每一个人的尊严与生命,纪录片中,哪怕是如此年迈、行将就木的老人,他们的官兵也会毫不犹豫跳入洪水中挽救其性命,是因为在后人的眼中……不论是年轻的生命与老迈的生命,一样宝贵吗?

他们的义务教育似乎教会了所有人知晓民本与平等,从此一代代一统思想,才能使万众一心、一统这天下,张居正豁然开朗。

但是……他想起了躺在病床上的万历皇帝,还有太医委婉地说只怕好不了了,有些愧疚但愧疚之中也有种冥冥之中的庆幸。

这是天意啊!

张居正再次愉快地说服了自己。

就连清朝皇帝都微微点头,康熙先前便曾撰文赞扬文天祥依据“君为轻”的道理拥立宋端宗所提出的“实千载忠臣之语”,如今只是把这件事重新又摆了出来。

只是……康熙微微一叹。

他虽认同汉人君为轻、民为上的思想,但落在大清复杂的国情之下,却很难真的去施行,大清可比前朝面对的困难多得多。

尤其八旗军制是大清的根基,他掘不了自己的根……康熙最近夜不能寐,多次梦见了那晚清的腐朽颓唐,可他却还没想出两全法。

乾隆年间,乾隆年轻时也曾掷地有声地吟诵“藐予小子识君轻”和“自昔识君轻”的诗句。他也曾以明君要求自己,因此在《钦定四库全书》中,“民为贵”、“民为重”、“君为轻”之类的字眼不胜枚举。但是最终人还是败在了自私之上。

辛苦了一辈子,他现在只求安稳、安度晚年,那些革新应当叫儿子去做了。乾隆自觉当皇帝自己做得不差了,如今仙迹告诉他们的道理,总不能还是叫他来做?

林菱和林爷爷一起去了香烛店买好了该买的东西,因为鞭炮香烛和纸扎之类的太多了,对方答应要入葬之前帮她们送过来,而且因为林菱指定的一些纸扎需要现做,她准备给阿程烧手机、电脑、路由器之类的,免得她下去了没有网络很无聊,然后再烧一栋带院子的大别墅还有数不清的钱!

等她忙好了回来休息,视频也放到了尾声,于是她也坐着回味了一下,看到硬核投喂,忍不住笑:“据说救灾都没有人受伤,结果被追车的群众扔进来的猪肉和矿泉水砸成了轻微脑震荡,成功负伤,真是又心疼又好笑。”

受了这个视频启发,林菱忽然又有了个想法:

【下午我还有得忙,给你们放长点儿的,你们想不想看超清典藏版资源?不过是有弹幕的,如果不想看弹幕和我说下我就给关了,不过弹幕也很有趣,我偶尔剧荒了没事干就会去回味一下,燃炸了我跟你说!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