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七章 揽降心英果定策 (2 / 2)
悠悠小说网kanshuyy.com
李破虏声若洪钟,禀道:“陛下!途经交城、太原时,臣曾专门抵近,张望过唐贼情形。交城才得了唐贼盛彦师部增援,旗鼓鲜明,城防甚严。太原与交城相同,亦虽白天,也多闭城门。臣等在太原境内,碰上了三四股唐贼斥候,臣虽引骑追逐,尽将杀之,但由此可见,太原唐贼必在城外远近,置了不少耳目。因太原城外,伪唐的守备比交城更严,臣身负押送要犯重责,生怕刘武周等有失,故未有过於迫近城下打看。”
二人所禀,与近日军报大致吻合。
李善道就不再多问了,笑与他两人说道:“你俩远道押俘,功不可没。休息几日,再还雁门。”
两人恭谨应诺,退出帐外。
这日,李善道召来尉迟敬德与高满政,带着他俩到各营中走了一走。
但见各营皆是营垒井然,士卒操练呼喝之声震天,戈甲耀日,士气高昂。二人见此等军容,皆由衷叹服:“王师雄壮,以此征战,何往不利?足以荡平天下。臣等愿效死力以报圣恩。”
连着几日,不断有交城、太原等地的军情呈至。
李善道一一细看,掐算时日,前时下给高曦等的令旨已有多日,因并数询问王须达等部可有最新的奏报呈到。四月下旬这天,王须达所部最新奏报,呈递到了临汾大营。
……
太原城内。
在李善道接到王须达奏报后,李世民亦接连接到分别来自南北的各道探马急报。
在代北的高曦、王须达、宋金刚、萧裕、魏刀儿等汉军诸军,经过短暂的休整、整编降卒后,留下了高曦部镇守善阳、雁门,及取未附诸县;余下各军皆已从善阳东向雁门,到了雁门后,转而南下。王须达部於两天前进至秀容;宋金刚部到了崞县;萧裕、魏刀儿部到了五台。
又接报高延霸部从大蛇头隘向南撤退,退到了太原南边的文水;刘黑闼亲率数千兵马,进驻到了平遥;刘十善、焦彦郎等部则进向太谷,并上党的王须达余部,亦前出至太原郡东部。
综合各道敌情军报,李世民很快得出判断。
他认为,这应是汉军的王须达、宋金刚等部休整已毕,将要在南线的刘黑闼等部汉军的配合下,准备对太原北翼的交城、汾阳、盂三县展开进攻了。
随之,又接到了长孙无忌、窦轨自定胡送来的紧急军情。报称陈敬儿、王行本部兵出石楼,逼近到了龙泉与离石的边界。长孙无忌等请李世民速还定胡,以议对策。
刘弘基、刘政会亦恳请说道:“大王身系全局,宜速还定胡。太原城防,臣等以性命担保!”
李世民正好一直还没有决定到底守以待机,还是主动出击,也想与长孙无忌、窦轨等商量一下,便接受了长孙无忌、刘弘基等的请求,就与刘弘基、刘政会说道:“太原重镇,即托付二公了。若我所料不差,视汉军近日调动,当是欲先拔交城、汾阳、盂三县,以孤太原之势,而后合围。暂且来说,太原尚且无碍。二公当固守城池,整备军械,安抚士民,勿使自乱即刻。至若交城等三县之安危,待我还至定胡,议定方略,即当遣军援助。公等亦勿忧也。”
刘弘基、刘政会守太原已久,一则,对城防事务已是熟稔於心,二则,他俩亦与刘黑闼交过手,攻或不足胜,守之则堪可,李世民也相信他俩的能力,便两人凛然领命。
将太原的防务嘱咐罢了,李世民仍引从骑百余,就离了太原,先还交城,再由交城还定胡县。
……
一行人出太原西北行约三十余里,斥候来报,王须达部一支偏师已进至汾阳城北。
此地离汾阳不过百十里。闻得此报,李世民琢磨了下,临时生意,决定先到汾阳亲自察看一下王须达部的虚实。便转道东北而行,次日上午到了汾阳城西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遥见得城西远处,有约两三千的一部汉军在筑营。李世民令从骑留下,自率数骑抵近观察。见其营垒构筑颇是松散,壕堑浅窄,旌旗散乱,士卒多有偷懒。
李世民望之良久,这才被王须达这部兵马的斥候察觉。数十骑打着唿哨,驰奔而来。李世民不慌不忙,张弓搭箭,弦响处,来骑应声落马者数人。然后,李世民驰马还走,边走边仍后射之,箭无虚发。数十汉骑,接连死伤多人,怒不可遏,又欺李世民骑少,紧追不舍。
追出四五里,道边杀声四起,却是李世民留下的诸骑杀出。两下夹击,李世民亦率从骑折身还战。遂此数十汉骑猝不及备之下,顷刻溃败,死伤泰半,余者狼狈逃走。
李世民也不追赶,令一从骑入城,告知汾阳守将:“王须达部主力尚在秀容,其若来攻,抵达尚需时日。今我先为公等略挫其锋,权为壮公等军心。谨守城池,待我到定胡,即调援兵。”
一日后,到了交城,引上他日前下太原时留在此地的玄甲骑千余,继而还定胡。昼夜疾驰,两日后,到了定胡县。长孙无忌、窦轨等迎之。
召来诸将,李世民多日奔波,却无疲色,精神振奋,目光炯炯,亦不再与长孙无忌等计议,顾盼说道:“我意已决!当前之计,汉军锐盛,守固为上,然困守殊非得计。汉军既下善阳,夹击之势已成。今其诸军南北并进,将攻汾阳诸县。我若坐守待其合围,则将为其制矣。因纵欲守以待机,亦当伺隙而击。必以偏师之捷,先破一隅之局,进而寻求转圜之机,方能制敌而不为敌制。王须达虽汉大将,无威重,以平刘武周故,其军轻慢易摧折,可先歼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