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章 (2 / 2)
悠悠小说网kanshuyy.com
白朔把稍微粗的那部分分给彩林,自己留下细一些的,在彩林旁边做示范。为了增加承重,大背篓底部加了四根粗壮的树枝,折起来比较费力,好在羽族最不缺的就是力气。编好底部,将几根粗树枝折上去后,白朔用麻绳帮忙固定好,彩林开始继续往上编。
白朔则编自己那个小版的,时不时看看彩林那边的状况。两人正编着,旁边吃完饭的老人走了过来。
部落里的老人并不多,因为常年缺少食物,羽族的寿命普遍不长,百羽部落不能出去捕猎的老人总共十三个,他们每天的工作是帮忙看着部落里的还不能出去玩的幼崽,把其他幼崽捡回来树枝码放整齐,分割狩猎队带回来的猎物,现在多了搓麻绳。看到这边在忙,有人就过来看看,有两个心急的直接上手帮忙。
白朔把自己那个固定好,交给身旁最先学的老人,又拿了材料做第二个,让他们先从编周围入手,很快老人们自己也试着从头开始编。
小号的比较简单,彩林手中那个稍微大一些,用了一个上午才编好,用几根粗点的柳条做了肩带,一个成年羽族可以背的背篓就成型了,形状不太规整,但用起来要比兽皮方便许多,背起来两只手完全解放出来,手里可以拿其他物品。
彩林也发现了背篓的好处,立马道:“多编几个,明天采摘队就能用了。”
白朔让彩林把底部编好,交给旁边的老人,老人们编过小号的背篓,手法熟练了许多,编大的也没问题。
看彩林和老人们都上手了,白朔数了数小号背篓,数量刚刚好,又开始琢磨起别的。
柳条柔韧性好,可以编背篓,篮子自然也可以,其实这两种工具的编织手法很相似,因此学会了一种,再学另一种就很轻松。篮子平时可以拎东西,采摘队也可以带几个,遇到需要小心放置的幼崽就可以放篮子里,有篮子保护,放进背篓也不会被其他物品挤压,实在不放心还能用麻绳系在背篓上。
从早上到傍晚,白朔和彩林等人一直在编背篓编篮子。快吃饭的时候,白朔把小号的篮子叠起来,放进一个大背篓里,又把小号的背篓全部拎走。
于是今天出去干活的幼崽们每人都分到了一个小号的背篓,比白乐那个稍微大了一点。
揪了一天树叶的幼崽们看到他们有,顿时愣住了,瘪瘪嘴,马上要哭。
白朔连忙将自己身后的背篓拿出来,倒出里面的篮子。
刚才他专门把小号的篮子拿回来,就是为了哄幼崽的。小款的篮子编了不少,既可以用来盛放种子,又可以哄幼崽,用处很大。
果然,本来要哭不哭的幼崽们看到他手中还有,立马高兴了,变脸程度相当快。
白朔一人分了一个,交代:“明天继续来干活。”
不管年龄大点的幼崽还是年龄小的幼崽,都点头答应。大一些的幼崽已经习惯了听白朔安排,小的那些则觉得哪里都是玩,听白朔的还有好玩的东西拿,当然听话。
不但幼崽们觉得背篓和篮子好,部落里的成年羽族也发现了这些工具的好处。
晚上,采摘队回来试了背篓的承重量,二话不说集体去割柳条。
柳条能够编织的工具很多,除了背篓和篮子,白朔还试了下筐子,这样以后搬碗筷等物品的时候就不用一趟趟上上下下了,一次能把所有的物品都带上山。
柳筐还可以放食物,山洞里那些水果,之前都是直接放在地上,最多铺一层干草,有了柳筐,白朔就跟彩林说可以按成熟程度分,这样每次需要的时候先拿成熟度高的,不用像之前一样全部翻一遍。柳筐透气性好,装好果实还能时不时端出来晾一下,山洞内顿时比之前干净多了,也没有了那股水果腐烂的味道。
很快,大家又开发出了新用法,直接把编好的柳筐捆在树上,比之前用树枝搭建的还要结实,关键是容易转移,如果不想在原地点住了,解开绳子换个地方就行。
白朔看了,灵光一闪,翻出那些被嫌弃的、细小的柳条,动手开始编鸟窝。既然是编的,形状大小都可以任意发挥,白朔准备编的是肚子大两边小,在中间进出的那种,可以直接挂在树上,也可以放在地上,在哪都可以用。
开始编的时候没人注意,等他快编好的时候,全家的目光都落在了他手上。
白巡白允:如果把幼崽全放进去……
白肃:住在这里面弟弟就不会滚远了。
白乐:好像可以钻进去玩。
最后一点编完,白朔比量了一下大小,跟弟弟道:“乐,变成羽形。”
白乐二话没说,变成羽形钻进鸟窝,在里面愉快地扑棱短短的翅膀。
正常幼崽的羽形重量是两斤左右,白乐比大部分幼崽都大了一圈,大概三斤,白朔编的鸟窝大,白乐进去后,白肃再进去也没问题,至于白朔就更不用担心了,有点空隙都能装下他。
白巡提起鸟窝,甩了甩,发现白朔编的十分巧妙,就算晃动,幼崽在里面也不会掉出来,顿时更喜欢了:“下次用这个带你们出去。”把几只幼崽都放进去,就不怕飞着飞着哪个幼崽掉下去了。
柳条巢穴受到了全家的喜爱,白允看完全过程,编了个大版的出来,大号的全家都能进去,放在山洞里,里面铺上兽皮,比直接在地上铺兽皮睡觉更暖和,现在不明显,雨季和雪季这点保暖至关重要。
于是乎,大家编完自己用的背篓篮子和柳筐,又开始编巢穴,附近的柳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秃。
除了柳条,白朔也在搜寻其他编织材料,河边的芦苇和蒲苇都在名单内,外面的藤条也能留着用,只是许多植物还没长大,需要等生长季后期才能收割。现在能用的除了柳条外,最多的是河边的蒲苇。
蒲苇和芦苇不像柳条那样可以直接用,割下来需要晒干,但去年干枯的那些割掉后泡过水就能用。
白朔用芦苇编了两个锅盖,用石锅做饭这么久,一直没用过锅盖,最多用树叶盖一下,但树叶遇到蒸汽后容易软,不如编出来的好用,编织过程中将把手编出来,这样就不怕被烫到了。
有了编织品,家里的工具越来越多,摘回来的小麦也有了专门晾晒的工具,不像之前只能晒在地上。
除了收获一堆工具,白朔也实验出了简易版生根水对植物的作用,生根水确实有效果,时间长效果更好,但他用的基本是泡了三天的,因为竹筒数量有限,泡太久性价比不高。
白朔看着面前的竹筒思考。
白允以为他的竹筒不够用了,开口:“明天阿姆帮你带竹子回来。”有了背篓,采摘队能带回来的物品比之前多了很多,挖几棵竹子很方便。
闻言,白朔摇头:“不用,阿姆,暂时不用竹子。”
虽然采摘队也能带回来,但白朔却觉得太麻烦,他觉得需要改进一下工具。
部落现在盛水的工具有四种,分别是树叶、石锅、木桶和竹筒。
树叶是一次性的,优点是取用方便,缺点是容量少,最大的树叶容量也就和碗差不多,装果实和叶菜方便,用了盛水不太方便,毕竟就算比其他叶子结实,它也只是叶子,很容易折断。
石锅结实,但太笨重,一个石锅几十斤,不可能随便移动,基本固定在那里,只有做饭的时候才会用。
木桶容量大,也不重,但制作方式是从粗壮的树上截取一段后挖空,制作起来很麻烦,整个部落就几个,他们家只有一个。
竹筒取材方便,制作也简单,但短的容量小,几节一起的拿取不方便。
白朔又想念现代的各种工具了,当然,他知道塑料制品和金属制品现在肯定弄不出来。
不过有一种物品,倒是可以试一试。
陶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