悠悠小说网kanshuyy.com

朱棡在米兰设立"格物院",鼓励学者研究机械与天文。

当意大利工匠用大明传来的齿轮技术造出第一台自动报时器时,整个欧罗巴为之震动。

他还将《洪武大典》抄本分发至各城邦,要求贵族子弟必修汉语与儒家经典。

如今,威尼斯的运河上,商船船帆印着"诚信"二字;佛罗伦萨的画坊里,学徒们临摹《清明上河图》。

当各藩国的捷报雪片般飞入乾清宫,朱标在世界舆图上系满红绸。

朱棣的蒸汽铁路如银蛇盘踞北极,朱桢的水利工程让尼罗河改道成"几"字形,朱棡的书院在阿尔卑斯山星罗棋布......每一处标记旁,都附着藩王们用汉字撰写的施政方略。

"陛下,波斯使者求见。"太监尖细的嗓音打断了沉思。殿外,波斯王子身着改良版飞鱼服,捧着镶满宝石的地球仪:"愿效仿晋国,行科举,建书院。"

朱标轻抚地球仪上凸起的应天城浮雕,想起父亲朱元璋的遗愿:"让华夏衣冠,遍覆八荒。"

三日后,朱标颁布《寰宇同文诏》:凡藩国新建城池,必设文庙;凡治下子民,必修汉学;凡商贸往来,必用汉字官印。

诏令传至四海,因纽特人在雪屋里诵读《三字经》,罗马贵族以能写得一手好汉字为荣,尼罗河畔的孩童们用官话唱着新学的童谣。

陈墨站在翰林院的文渊阁内,看着史官们将藩国传来的文书装订成册。

羊皮纸上的异国文字与工整的汉字交相辉映,恍惚间,他仿佛看见无数文明的星火,正以应天为中心,向着世界的每个角落蔓延。

窗外,郑和船队的汽笛声再次响起,这一次,船上载着的不仅是器物,更是一个文明征服四海的底气——不是以刀剑,而是以文字、以制度、以生生不息的智慧……

朱樉的马车驶入燕境时,漫天极光正将雪原染成梦幻的紫绿色。

朱棣亲自驾着新式蒸汽雪橇来迎,车辕上雕刻的螭龙栩栩如生。"二哥可算来了!"

朱棣掀开熊皮车帘,看见车内的朱元璋和马皇后,扑通一声跪了下去,"父皇母后,燕国如今能自产棉衣,再不怕极寒了!"

在楚王国的亚历山大港,朱桢用大明宝船改装的游船载着众人游览尼罗河。甲板上摆满了新培育的巨型稻穗,足有成年人高。

"若不是二哥当年给的杂交稻种......"朱桢说着,眼眶泛红,突然单膝跪地,"请二哥留下主持国政,我愿分半壁江山!"

朱樉笑着扶起弟弟,指了指岸边正在用汉字记账的埃及商人:"你看,华夏文明在尼罗河畔生根,这比任何封地都珍贵。"

马皇后轻轻握住他的手,眼角满是骄傲:"樉儿,你让娘看到了真正的万国来朝。"

每到一处,藩王们都以最高礼遇相迎。秦王国的罗马贵族们用汉字写就欢迎长卷,晋王国的学者们展示着改良后的浑天仪。

但朱樉始终婉拒所有厚赠,只带走各地百姓献上的手工艺品——因纽特人的骨雕、希腊的陶绘、波斯的织毯。

这些带着异域温度的礼物,终将陈列在应天的王府中,见证一个文明的伟大远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