悠悠小说网kanshuyy.com

大林吐槽:“这种旧房子除了好看,住起来不舒服。”

孙朝阳:“好了,节目要开始了,看看咱们站的签约作家的风采。”

大林面上隐约带着忧虑;“咱们网络作家大多出身草根,我怕他们上了舞台表现不好,影响我们网文的声誉。”

孙朝阳:“放心好了,我听作家们说,他们表现不错,不是小好,是大好。”

大林:“不好说,不好说,几个家伙都不正经,现在凑一块儿,我总觉得心里悬吊吊的,就好像你们四川话所说的,癞蛤蟆吃豇豆。”

“放宽心,我肯定他们会有良好表现。”孙朝阳给大林倒了一杯老班章。

同一时间,四川某国家级贫穷县,杨华家全是人,七大姑八大姨把客厅挤得水泄不通,空气中全是烟雾,男人们都在抽烟。

至于女人们,则嗑着瓜子,大声聊天。

杨华父母原籍河北,亲戚也多是河北山东人。北方女人豪爽,说话声音很大。虽然在四川生活了许多年,但老一辈人还带着乡音,他们说的真定邯郸话不太让人听得懂,有点含糊,还得鼻音。

这座县城位于三线建设的节点,县城里的人大多是外省人。九十年代的时候,那些三线企业陆续关停迁移。

至于原厂的工人如何安排,则是两极分化。有的厂直接搬迁去省城,工人们安排在新厂上班,还有福利房,摇身一变成为成都市民。有的企业则直接解体,所有人下岗自谋生路。问题是,县城周围除了山还是山,地方就这么大点,你让大伙儿怎么活?

好在杨家的亲戚们终于熬下来,大多盼到了退休,不再为生活发愁。

一个亲戚笑着对杨华妈妈说:“他大姨,听说杨华今天要上天天向上,咱们一听你说,就集中在这里为娃打气加油。”

另外一人也刀:“对对对,我们来当拉拉队。”

杨妈妈很得意,但杨爸爸还是抢先一步插话,开玩笑说:“又不是直播,节目先录好了的,我听娃说拍得很成功。你们来加油,我还得办招待。”

又有一个亲戚唾了他一口:“杨华赚那么多钱,你办个招待又怎么了,小气鬼。”

杨爸爸谦虚:“赚什么钱,也就是一点生活费,瞎写的。”

亲戚们笑骂他说,一点生活费,可能吗,人家芒果台都请他上电视了。

杨爸爸:“真的没几个钱。”

杨妈妈不满,她一直为儿子骄傲:“老杨,今天这里都是亲兄弟亲姐妹,没必要藏着掖着,杨华上个月赚了二十多万。”

众亲戚抽了一口冷气,好家伙,这可是大伙儿一辈子都想象不到的大钱。

杨妈妈说这话,看了杨华三叔一眼:“他三叔,如果不是当初你拿台破电脑抵债,我家杨华也走不上写作这条路,也不会有今天。”

众人都把目光落到杨华三叔身上。当初杨华三叔实在过分,借钱不还,催得急了,拿了台烂电脑抵账,纯粹就是坑自家亲哥,连人都不做了。

杨华三叔尴尬的同时又有点恼火:“先看电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