悠悠小说网kanshuyy.com

李长生一向擅长察言观色,一见霍去病那表情就知道他在考虑什么,忙阻止了霍去病危险的想法:“善哥儿不是真的想吃老虎。”

霍去病看向霍善。

霍善听了李长生的提醒也很震惊,不可思议地看向霍去病。

他爹居然要杀老虎给他吃!

霍善好奇地追问:“家里有老虎吗?我怎么没有见到?”

李长生:“………”

霍去病也知道自己刚才想岔了,不过对上霍善那好奇心满满的乌黑瞳眸,他越发觉得这果然是他的孩子。别家小孩谈虎色变,他倒好,瞧着还兴致勃勃的。

霍去病道:“家里没有,上林苑有,回头我带你去看看。”

上林苑中养着许多珍禽异兽,老虎自然也有。事实上不仅有老虎,各地献上的鸟兽也多不胜数,保准霍善能看上一整天。

上林苑那虎圈不是刘彻建的,而是祖上传下来的。老刘家有个爱好,那就是有人犯了错又不好处置,便把人关进各种兽圈让他们和野兽搏斗,活下来了,这事儿就过去了。

比如汉景帝时期窦太后格外喜欢《老子》,叫个儒学大家辕固生来讲讲读后感。

儒家后人哪里看得起《老子》?辕固生当场表示这书写的也不咋滴,不过是家人言而已。

意思是这玩意拿来治家还可以,拿来治国简直贻笑大方。

窦太后勃然大怒,当场命人把他扔进野猪圈里让他杀猪去。

一边是太后,一边是直臣,景帝左右为难之下只能塞给辕固生一把好兵器让他杀猪。

没想到辕固生的杀猪功力十分了得,入圈一刺就把那凶猛的野猪给扎死了。

可谓是凭本事为自己争取到了无罪释放的机会。

这还只是书粉和书黑当面闹翻的小罪,若是犯的罪更大一点那肯定是扔虎圈里面去的!

所以说,对于老刘家而言,养着这些猛兽还是很有实用价值的。

李长生听霍去病打的是上林苑那些老虎的主意,一时有些无言以对。

去上林苑找胡麻也就算了,还杀人家老虎吃是不是太不把自己当外人了?

就算你和老刘家连亲带故,也不带这么放肆的啊!

霍去病还真没把这当回事,他只要和刘彻讲一声,上林苑里的东西哪样他不能动?倒不是他仗着外戚身份便想为所欲为,而是如今他有足够多的战功在身,他姨丈对他宽宥得很,别说只是想杀只老虎了,便是想杀个人都没事。

想到这里,霍去病又想起了李敢,若是李敢真敢对卫青做点什么,他不介意把李敢给杀了,警告那些跟李敢一样不把卫青和他放在眼里的家伙——真当他们会因为外戚身份就该忍着他们吗?他可不惯着这些家伙!

霍善离霍去病最近,能感受到霍去病气息的变化。霍去病是真的上过战场杀过敌的,当他对人心生杀意的时候气势自然凌厉至极。

霍善没有躲开,而是积极地继续刚才的话题:“什么时候去?”

霍去病已经休了两日假,今儿还有事要忙。他敛起脸上的冷肃,伸手揉了揉霍善的脑袋说道:“你先好好在长安玩几天,我得空便带你去上林苑玩。”

霍善一脸乖巧。

他可聪明了,知道在长辈许诺的时候必须要乖!

吃过朝食,霍去病要出门,李长生要教人做鞠球。

霍善就去找他叔霍光聊天。

霍善问:“叔你会写字吗?”

霍光答:“会的。”

霍善问:“叔你会作画吗?”

霍光想了想小孩子对作画的要求,觉得自己没问题,点着头回答:“应当也算会吧。”

霍善眼睛登时亮了起来。

就是你了,我的亲叔!

霍善央着霍光帮他绘制寄生虫图谱。

霍光:???

好像听到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。

霍善给霍光讲起了“病从口入”的道理。

我跟你讲哦,我们平时吃的东西很多都老容易让人肚子里长虫子了,主要是很多寄生虫都是人畜共患病,许多人家里又爱把厕所和猪圈二合一!

想想看,带着虫卵的人便便给猪吃了,猪肚子就会长虫子,虫子长大后一天能在猪肚子里头生几万个虫卵!接着猪便便又被撒在水里或田里,那水里和田里长的东西都很容易带上虫卵!

你再把这些东西生吃进去,虫子就到你的肚子里安家啦!

虫子在你肚子里长大后,也会在你肚子里一天生几万个虫卵!

如果正好碰上感染了寄生虫的鸟兽鱼鳖也是同理,爱吃生鱼生肉的人有福咯,一口下去兴许就能喜提虫卵大礼包!

霍光:?????

不是,你一个三岁小孩,怎么懂这么多东西?

霍光忍不住把自己的疑问说了出口。

霍善眨巴一下眼。

若不是李长生和李时珍他们都说不能提“梦中”之事,霍善都恨不得把这位广陵太守拉出来给霍光举例,说这人就是个生鱼片爱好者。他肚子里的虫子哟,华佗看了都直摇头!

李长生教他的事总是有道理的,现在他还不懂也没关系,只要照做就行了。

霍善心安理得地说道:“东方叔父告诉我的。”

霍光听后恍然了悟。

若说长安城中谁懂最多稀奇古怪的东西,那肯定是东方朔无疑了。

他不免在心里埋怨起东方朔来:你这么大的人了,怎么跟个小孩子讲这些东西?换个胆子小的孩子听了,怕是好些天都吃不下饭!

霍光知道兄长很爱重这个刚找回来的孩子,所以尽心尽力地取出笔墨竹简准备帮霍善记录他所说的《寄生虫图谱》。

李长生手头的书也都是竹简编成的,霍善倒是不觉得新鲜。

他在张仲景那见过纸张,只不过那纸瞧着很容易坏,碰到水就没了,想靠它把著作长久地保存下来很难。

像张仲景写《伤寒杂病论》用的依然是竹简。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